有一个17岁的小姑娘婷婷,是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中生。自小成绩优异,性格内向、乖巧,与朋友相处融洽,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。
但是自去年起,婷婷突然变得没有原因的心情烦躁,对什么事情都很敏感,一点不合心意就会发脾气。家人觉得可能她是青春期到了,就没有对婷婷给予特别的关注,当然更谈不上给予治疗。婷婷的病变得越来越重,也变得更加敏感、多疑,大脑里总是在想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。她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症状,开始只是有些挑剔,后来每当写作业时,婷婷只要看见桌子上有水杯或者其他突出桌面的东西,就会变得特别难受,必须要把东西拿走,让桌面变得干净、整洁。起初父母也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异常,后来这些行为出现得越来越频繁,甚至出现了只要用手拿完东西她就必须反复洗手,不洗就会觉得难受不已,自己不能控制。婷婷有时也会觉得自己这种行为是不正常的,但是她就是控制不了。有一次婷婷感冒了,有时会流鼻涕,婷婷担心鼻涕流出,总是会去捏鼻子。后来感冒好了,不流鼻涕了,但是婷婷仍然担心鼻涕会流出来,总会反复想,反复捏鼻子,把鼻子都捏红了。这些行为严重地影响到了婷婷正常的生活学习,这时家人才给予重视,父母将婷婷送到大庆市第三医院心理保健调适中心,医生诊断为强迫症。后经过系统治疗,婷婷康复出院,现能够正常的生活学习。
强迫症患者常常反复出现某种强迫观念、意向和行为,明明知道这些没有意义,却又无法自行控制,,本人感到非常痛苦和不安。患者常因强迫思维产生焦虑,并用强迫行为缓解焦虑。常见的强迫行为有:强迫性计数、强迫性检查、强迫性洗手、强迫性仪式等。
强迫症的本质是心理上的自相搏斗,强迫症状之所以反复出现,正是由于病人不允许这种症状再次出现,非要和它对抗,这反而是在提醒、强化自己产生的强迫症状。此时你越是强烈地让自己“不强迫”,实际上越是强化自己去“强迫”。所以,只有改变自己的对抗习惯和刻意追求完美的性格,接纳症状,才能够最大程度地缓解心理“洁癖”所带来的不良反应。
“带着症状,顺其自然”,这是治疗强迫症的核心。“顺其自然”不光是在症状到来时要“为所当为”,在平时更要去做有价值、有意义、富于建设性的活动。这包括树立目标,有所追求,增长学识,提高才干,建立起真正的自信。积极地生活,培养广泛的兴趣,观察、发掘、体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,不逃避困难,正确对待挫折,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。“不理”是强迫症患者最为明智的治疗策略。如果强迫症状并没有引起患者的焦虑反应,那么久而久之,它就会因为感到“无聊”而自行告退了。
(大庆三院供稿)